近幾年,藝術教育在學校課程安排中的占比越來越高,也愈發成為學生業余生活中的主要興趣課程。不論是社會評價還是家庭教育,都不再只將關注點放在主課成績上,也同樣關注到孩子的藝術素養?,F如今,具備藝術素養的學生更容易被高校青睞。
藝術特長生享受高考加分政策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發布過《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學校應當促進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同時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這五類高考加分項目。但根據教育部最新通知,藝術特長生是可以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
所謂藝術特長生,指的是一些達到了成績要求且具備藝術特長但報考了普通專業的學生。例如一個接受過傳統手工藝訓練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的特長生,報考了新聞專業那他便是藝術特長生,若是報考了與傳統手藝對口的專業學院則是藝術生,而藝術生是不能享受加分政策的。
藝術特長生較一般學生而言具備了較高的藝術素養。普通高校為了活躍校園生活文化,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就會招收一些符合報考要求的藝術特長生。目前,全國有53所高校率先響應招收藝術特長生,這樣的藝術特長生被稱為“53所高校的高水平藝術團招收特長生”。
藝術課是必修課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中指出,考試成績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也不容忽視,并將“藝術素養”和“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社會實踐”一同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內容。通過考察學生對藝術的審美感受、理解、鑒賞和表現的能力,并重點考察其在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方面的興趣特長、藝術成果等內容,來對學生的“藝術素養”做出專業的評價。
2018年,在保送生、自主招生、綜合評價試點、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藝術體育類專業、運動訓練和民族傳統體育、高職分類招考等特殊類型招生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就被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為了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國家教育部大力推動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
在藝術教育的課時方面,教育部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各校應當依《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藝術課程,確保課時總量不低于總課時的9%,并規定普通高中的藝術類必修課程為6個學分,每位學生須修滿學校規定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方能畢業。
為響應教育政策的號召,2015年時全國各地已有102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率先成立起來。這幾年來,實驗區積極開展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工作,勇于開拓創新和實踐,反復分析與總結,不斷改進和完善,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為全國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樹立了典范。
鼓勵手藝人進校授課
為確保藝術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富有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育部于2019年4月發布了《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一系列文件指明學校的藝術教育課程應從以下幾個方向設置:
1.因地制宜地創新藝術教育教學方式
2.與社會藝術團體及社區建立合作關系
3.整合當地社會的藝術教育資源,讓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大力推進主題性藝術創作
4.開展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藝術課程和實踐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
這意味著,當地最能代表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將有機會作為藝術教育者進入學校授課,有實力和代表性的非遺工作室、機構也將有機會與學校建立長期合作。
對于藝術師資建設,教育部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應組織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進行藝術教師資格認定;在職務評聘、獎勵、進修、培訓等方面保證藝術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待遇;藝術教師承擔的學校安排的課外藝術活動輔導工作應被計入工作量。傳統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可通過教師資格認定正式成為某校的藝術教師,并享受到與其他主課教師同等的福利待遇。
教育部鼓勵中小學進行藝術教育改革,對傳統手工藝人和非遺傳承人等藝術從業者有諸多有利之處:
其一,手工藝人們可以通過授課的形式歸納、總結和完善自己的技術理論和藝術系統;
其二,通過進校任職,手工藝人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收入來源更穩定;
其三,通過與高校合作授課,傳統手工藝等非遺得到廣泛傳播,有利于非遺傳承。
藝術素養成為高考綜合素質評測中的重要內容,藝術特長生可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等藝術教育政策不僅與莘莘學子息息相關,也與傳統手工藝人、非遺傳承人等藝術從業者緊密相連。在藝術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社會、校園環境中,傳統手工藝行業的未來越來越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