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手工藝人群體有一種鄉土的、真實的氣質,類似于無意之美,我一生都在追求“真”,所以愿意投身到跟質樸的手工藝相關的領域。沒想到的是,我趕上了手工藝的盛世。手工藝為什么會進入盛世?我們國家在提倡非遺保護之后全民都在談“工匠精神”,如果沒有“非遺保護”,今天的手工藝還會這么熱嗎?
帶著這些問題,我也去了解過其他國家的相關情況。例如,近年來我遇到過一些來自中東地區、拉美國家的非遺保護方面的官員,我問他們:“在你們國家有沒有手工藝熱?”他們的答案是:沒有。拉美國家的相關人士甚至說他們國家搞手工藝的人很反感官員去找他們,他們并不希望被列為非遺保護對象,不想要被那么多人關注,他們只是單純地熱愛自己的傳統。上個月,二十多位拉美國家的非遺官員在商務部培訓,我給他們講課時問他們國家的手藝人對物質怎么看,是不是期望通過自己的手藝來致富?他們說并非如此,他們甚至不明白為什么中國的手工藝人會要求(憑借自己的手藝)發家致富,這可能是一個中國特色。
也就是說,中國的手工藝在當前是求新、求變、求市場、求發展,而很多國家的手工藝是求個“安穩”。這是我近年來所觀察到的東西,是我作為觀察員看到的一些現象。今天,我把我看到的包括上述情況在內的一些現象拋給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也能夠有所共鳴。
>>手工藝發展中的新問題
我想首先談談“手工藝發展中的新問題”,我認為這些問題需要重視。
第一,新材料的運用。如今手工藝的發展已經突破了“天然原材料”的限定,各種人工合成材料運用到了手工藝領域。我們過去認為傳統手工藝一定得采用天然原材料,現在看來這個界線早就突破了。
第二,高科技介入材料加工。我舉個例子,我們會發現現在有些紅木家具完全不會變形,嚴絲合縫到連指甲都插不進去。如果只依靠傳統工藝能做到這么精嗎?不可能。這就是在材料處理方面采用了高新技術,將材料進行了碳化。所以我們看到傳統的紅木家具是會呼吸的,有伸縮變化,但這種經過材料處理后的紅木家具就不會變化了。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這還算是手工藝嗎?
第三,高新技術被應用于手工藝打樣環節。3D打印技術如今應用廣泛,現在很多陶瓷產品就是先用3D打印來打樣,然后進入工業化生產的流程。以前我參加一個展覽,看到一件展品,原本應該是石雕,但展出的時候因為還來不及完成,所以展出的是3D打印的樣品。那么,像這樣的情況,手藝在哪里?僅僅有設計就能當手工藝人了嗎?
第四,高科技工具被用于產品、作品造型和表面處理。這方面情況在雕刻類型的工藝中最多見。東南和華南沿海許多玉雕藝人用的雕刻工具非常先進,超聲波的,一秒鐘可以震動六千次?,F在還有一種玉雕機器可以直接雕刻出鏡面效果,不需要拋光這道工序了。還有硯臺雕刻,可以做到沒有一點刀痕。用這些高科技雕刻工具,可以說無論什么復雜的圖案和造型都可以雕得出來。刺繡也是這樣。前不久我遇到一位手藝人在抱怨,說他們繡一只老虎要三個月以上,可人家用高科技工具幾個小時就能繡好,而這些人也在評工藝美術大師,自己的徒弟學了三十多年的競爭不過他們,因為手工制作達不到機器制作的精美程度。
我們只用的簡單工具,依靠雙手去制作傳統的工藝品,跟用高科技工具制作的工藝品去競爭,到底誰能勝出?如果花上幾個星期去學習使用高科技工具,是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手藝人?這樣長期下來誰還能堅守雙手的勞作?
第五,共同市場對手工藝的地域文化特征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一面,有些在這種情況下恰恰更利于堅守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說東陽木雕。也許屬于強勢領域、文化特征鮮明的工藝更容易保留自己的特色,而文化特色不太明顯的工藝就很容易去模仿。比如今天蘇繡的風格就深度影響了其他繡種,令不少其他繡種的地域文化特征明顯消失。非遺保護有兩大宗旨,一是保護文化的多樣性,二是促進人類的創造力,這么一看第一點就很難保住,而且越創新、越加強區域之間的交流,文化多樣性喪失得越快。包括今天很多非遺的衍生品,有多少是堅守了區域文化特征的?
這些都是目前手工藝發展當中出現的現象,這些現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長遠來看是有利的,還是不利的?從國家層面、產業角度來說無所謂好,只要是促進了人類的創造力,而人類的創造力正是從人類取長補短當中發展的。但是作為非遺這項事業來說好不好?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尤其是對于周武院長來說更是如此,你們學院的名稱叫“手工藝術學院”。我們研究所有一段時間叫“手工藝研究所”,現在文化部明確我們的名稱是“工藝美術研究所”,我們是立足于工美產業、工美事業的發展來研究問題,傳統手工藝非遺保護這項工作不是我們的主業。手工藝的發展絕對是好事,但是里面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
>>手工藝在當前社會的新功能
當前社會,手工藝的功能也在發生一些變化。接下來,我從市場角度和社會角度分別來談談手工藝的新功能。
首先,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手工藝的功能。
手工藝作為大工業和人工智能的合理補充,從2002年到2012年是發展的黃金十年,可謂是井噴式發展,總產值從一兩千億發展到突破一萬億人民幣,今天的規模大概在一萬五千億。
手工藝最大的市場是禮品化。有的數據說占了80%,保守的說占了50%,但是當前禮品市場下滑了。
其次是日用化。我發現年輕人在日用化方面做得好,尤其是陶瓷品、茶具、香具、首飾、包包等。日用化還是很有前途的,關鍵就是價格要合理,質量要提高、價格要降低,目前的現狀是正相反的。
第三是藝術化。高校老師走的基本上都是手工藝藝術化道路,玩情懷。上午周武院長熱情洋溢的開場白就很有情懷。還有像法國的手藝人就是玩情懷的,我跟法國國立手工藝學院的副院長做過一次對話,他介紹他們國家的手工藝,全是走藝術化道路的,原材料也不講究一定要天然,什么人工的材料都在用,而我介紹我們國家的手工藝的時候都是傳統的。當時我問了他們一個問題:“你們的手藝人沒有現代性的困擾嗎?不會去爭辯是傳統手工藝還是現代藝術嗎?”他們回答說:“現代性是從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生產出來的,沒有思想困擾!現在的手工藝人都是藝術家?!钡窃谥袊陀羞@樣的沖突,我們講的最多的就是傳統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這個究竟是傳統手工藝還是現代藝術?我看到一件東西就會想這個問題。但是人家法國人不這么想,他們認為只要是用雙手勞動做出來的東西都是手工藝,而且是一種藝術化生存。我看在座的大師也是藝術化生產,做出來的作品就是藝術品,很多手工藝術學院的學生畢業以后也是以藝術家的身份生存。
最后還有一個功能是建筑附飾。這塊挖掘得相對比較少。很多人都習慣了做獨立的產品和作品,但是現在室內空間太需要手工藝品了,包括地鐵等公共空間。我認為這也是手工藝發展的前途,做文化的點綴,不一定要按照產品的思維來做。
在市場之外,傳統手工藝術的生產方式還有其社會功能。
第一,肩負文化傳承。
今天的手工藝生產方式就是生活方式,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今天有很強大的社會功能,這個社會功能需要得到理性認識和弘揚,尤其是政府層面。手工藝在今天為什么重要?因為它面向社會有很豐富的社會功能。過去它只是一個產業,今天不一樣,今天一萬多億的產值只不過是國家總產值的一個零頭。我們去日本參觀會發現,日本很現代,也很傳統,為什么會覺得很傳統?一個原因就在于日本的手工藝還是有比較地道的傳統特色。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如果可以隨處發現傳統,那么手工藝一定是功不可沒的。比如像杭州這樣一座城市,生活在街角、社區的手工藝人就是其不可或缺的靈魂性的部分,政府應該扶持他們。
第二,作為文旅體驗。
每年暑假,北京的中小學生都會進行一些非遺體驗,他們會用一周的時間去學習剪紙,或者做陶瓷、彩繪、泥塑等,很火。其實在兩三年前首先是旅行社開展了這種活動,提倡“慢生活”概念,讓孩子們體驗雙手勞動帶來的快樂,激發創造力。這是一種很直觀的讓大家在快樂中有所體悟的方式,也是手工藝術很重要的社會功能。
第三,成為社會教育資源。
今天的非遺研修研培看起來對手藝人很重要,但是對高校也很重要,目前高校抓住了這塊教育資源。其實這塊資源對老年大學最重要,另外,對抑郁癥患者等特殊群體也非常重要,國外早有這樣的實踐。還有對監獄的勞改犯也很有意義,例如巴西有一座監獄,通過讓一群大老爺們做刺繡來進行勞動改造。
第四,活化文化遺產。
現在大量文化遺產、古村落被修復,修復之后僅僅只看建筑行嗎?不行。所以需要引入手藝人,要搞“前店后坊”,通過這些手段來聚集人氣。最有名的就是景德鎮的陶溪川,現在已成為景德鎮的一個亮點。換句話說,活化工業遺產、活化中國傳統村落,都要依靠手工藝。
第五,解決就業問題。
這里面也包括手工藝扶貧手段。
第六,成為都市焦慮癥的治愈力量。
現在憂郁癥、焦慮癥病人太多了。北京有一群從華爾街回來的女孩,原本是搞金融的,辭職之后在北京搞了一個金屬首飾工坊,針對北京CBD的都市白領,帶著大家做戒指之類的,不亦樂乎,幾年下來居然還在好幾個地方做了分店。這幾個女孩子真有想法,她們首先覺得這種生活方式是快樂的,也能把快樂帶給別人。這種狀態和生活方式會讓大家在一種共享的文化氛圍下,擁有對抗都市焦慮的力量。
>>手工藝的概念之惑
最后我想講講含混不清的“手工藝”概念。到底什么是手工藝,什么不是手工藝,你能分清楚嗎?到底什么是傳統手工藝,什么是當代手工藝?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國務院1997年發布、2013年修訂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第二條就解釋了什么是傳統工藝美術:百年以上,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手工藝品種和技藝。
這么多限定詞語,每一個都圈定了手工藝的要素。但里面有一些限定詞語沒有什么道理,比如說“完整的工藝流程”,比較滑稽——做任何一個東西,哪怕做一雙筷子也有完整的工藝流程,就看你如何來分解。就“流程”而言,工業化和手工藝都是有的,這方面是沒有區別的,而恰恰在今天衡量所謂的手工藝,只有“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這個要素還存在,其他的都已經打破了。
比如說“百年以上”,現在很多手工藝不是百年以上的,一些剛出現的、由不同門類結合的新型、跨界的技藝也是手工藝,單就這一點已經突破了“歷史悠久”這個限定。
還有“技藝精湛”,現在很多工藝不用手,僅僅依靠“設計+打印”就能完成。我們看到有一些數字化產品,比如機器織的織錦,也進入工藝美術博覽會了,也成為工藝美術的一種了。我們看到這次展覽現場有很多織錦,其中有一張“清明上河圖”織錦一看就是機器織的,那么它就不能說是“技藝精湛”,而只能是“工藝精湛”了。
“世代相傳”也突破了,很多非遺項目已經不是世代相傳,只有“完整的工藝流程”保留了下來?!疤烊辉牧稀钡南拗埔餐黄屏?,“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這些特征越來越弱。
今天如何厘清傳統手工藝和當代手工藝概念?我們正在討論的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手工藝的當代性的問題。它體現了哪些特性?當代性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們今天談手工藝已經相當含混不清了,可能是要學學法國人,不糾結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在非遺保護工作的框架之下,好像還是應該有邊界的,因為它有“聯合國公約”的指導,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非遺法”的約束,作為一項保護事業還是有它的邊界。但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保護對象呢?
我今天拉拉雜雜,把我看到的一些現象和內心產生的困惑跟青年學生們進行交流,同時也求教于各位大家。謝謝!
本文根據邱春林2019年9月5日在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學術報告廳“生根·迭代——浙江高校非遺研培的實踐‘浙江對話’”上進行的主題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