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強,藝名潤石,甘肅岷縣人,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甘肅省副高級洮硯制作藝術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其作品《《百壽圖》獲第九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創新設計二等獎"、《春山晨曦》獲第十一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創作創新一等獎"、《紫氣東來》獲第十一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創作創新三等獎"、《賀蘭遺夢》榮獲"中國寧夏賀蘭石(硯)設計創意大賽""賀蘭杯"銅獎、《和諧幸?!帆@2009—2011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級培訓項目"星火杯"學員優秀作品展"最佳作品獎"、《印象敦煌之梵韻妙音》《印象敦煌之敦煌菩薩》獲第十三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制作技藝一等獎"、《說法圖》獲甘肅省第十四屆百花獎創作創新一等獎。
提起"鴨頭綠",也許很多人感到陌生,但要說起洮硯,那便是家喻戶曉、眾人皆知。洮硯以其色綠雅麗、瑩潤如玉著稱,因此美譽為"鴨頭綠",它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洮硯歷史悠久,據地方志記載,其始刻于唐,盛行于宋,清代乾隆年間欽定的《四庫全書》中,將其列為國寶。洮硯以其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揮灑自如、濃淡相宜、得心應手等特點得到廣大文人雅士的青睞,成為他們文房中的瑰寶。那么,如此精美絕倫的洮硯是如何制作的呢?近日,記者采訪了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馬勝強,他對記者講述了自己與洮硯的不解之緣。
洮硯的原材料洮河綠石產于我省南部,而馬勝強就出生在這個人杰地靈的熱土上。"我小時候就很喜歡畫畫,看到一些課本上或美術書上的圖案就特別有感覺,那時候也不懂啥叫繪畫藝術,但是我能臨摹出基本輪廓,同學們也喜歡邀請我給他們做美術課作業,讓我記憶猶新是有一次給同學的胳膊上畫龍,畫的正全神貫注時,忽然發現老師在我們身后,當時我怕極了,擔心被老師批評,可是讓我出乎意料的是,老師居然夸我畫得不錯,還送了我一個畫畫的本子。我心里暗自慶幸,自那以后,沒事了總是在這個本子上畫畫。"馬勝強說。
初中畢業后,16歲的馬勝強因為家里經濟條件所迫而不得已輟學了,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他跟著自己的伯父、甘肅省非遺洮硯雕刻技藝傳承人馬文科學習雕刻洮硯。"我小時候就看過伯父制硯,還有我表哥的制硯技藝在當地也小有名氣,我就跟著他們學習制硯技藝,在長期耳濡目染和伯父、表哥的指點下,我的進步很快,制硯技藝飛速提高。"一晃兩年過去了,馬勝強出師了,可以獨立創作完成一方硯臺。"記得我回家后就刻了一方五六十公分的大龍硯,當時賣了1200元,這個價錢在我們那里能買一對耕地的大犏牛,這件事在我們村轟動了一時 ……"說起這些,馬勝強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但那時的馬勝強年齡尚小,只是機械地模仿,對洮硯的文化藝術及文化內涵并沒有深入地體會和了解。為此,他特意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茂棣、甘肅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王玉明等大師、專家面前虛心請教。"他們在刀法技藝上、構圖布局中都有相當的造詣,特別是人物造型都十分的出彩。如李茂棣先生的《四大美人》,王玉明先生的《百人紅樓夢》都是我學習的范本。"馬勝強說。
經過多年地努力,2005年9月,馬勝強的作品《二龍戲珠》榮獲了第八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設計創新三等獎。2006年,他的作品《百壽圖》榮獲第九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設計創新二等獎。又經過了4年的不斷追求、辛勤耕耘,他的謀篇布局、刀法技藝有了突破性的進步。2010年8月,他的作品《春山晨曦圖》榮獲了第十一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設計創新一等獎,標志著馬勝強的洮硯藝術上了一個重要的新臺階。
馬勝強不滿足于取得的成績,繼續努力精進自己。2011年10月,馬勝強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研究院的學習,在這里他聆聽了專家們深入淺出的理論培訓。他說:"在學習期間,讓我大開眼界,我見到了絲繡的精美,竹雕的雅麗,玉石工藝的巧奪天工,這些藝術形式就像植根于中華民族沃土里的絢爛花朵,各自競相盛放。這使我茅塞頓開,除了工藝技術的提高外,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由喜愛升華到了篤定"。
2012年3月,馬勝強參加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的國家級星火傳承專業培訓與工美系統的同行們相互交流。馬勝強說:"那次的學習讓我加強了藝術的理論學習部分,并且開拓了藝術的視野?;厝ブ?,我創作作品時更加得心應手、如魚得水。"同時,馬勝強不甘心沉浸在洮硯的工藝技術特點中,在立足洮硯的基礎上,主動向其他硯種的能工巧匠學習。一次赴外學習中,他發現紅絲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克唐先生的技藝頗深,便以異鄉之客的身份拜師成禮,潛心學藝。去年,馬勝強想要在藝術上再上一層樓,于年底拜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加勇為師,努力汲取前輩的技藝和經驗。
近些年,除了日常的制硯工作外,馬勝強也常常思考,作為手藝人,除了技藝上的精湛,更應該好好挖掘洮硯的文化內涵。那么,從哪里入手呢?馬勝強認為,應該回到洮河大地。2014年,馬勝強帶領一個以洮硯學者為主的考察隊從蘭州出發,先后考察了馬家窯文化遺址、洮渭分水嶺,從洮河出碌曲入臨潭經卓尼、岷縣,直至永靖劉家峽等地。"考察隊用時11天,行程500多公里。雖然我是洮河岸邊長大的,但是考察還是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比如我原來以為太陽鳥圖騰是從意大利引進中國的,經過這次考察,我才知道原來在五千多年前,太陽鳥圖騰就已經在祖國的大地上誕生了,這次考察顛覆了我以前的很多認知,讓我更加熱愛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我覺得,一定要以祖先為榜樣,各民族硯工師傅相互學習,同心同德,弘揚洮硯文化。"馬勝強說。
對于手藝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本身。記者看到,馬勝強的洮硯作品千姿百態,內容豐富,有一種古樸雅致、飄逸雋秀之美。他說:"洮硯的雕刻皆為手工制作,主要以透雕和浮雕為主,輔之以線雕、圓雕、凸凹雕、鐫刻等多種技法的有機結合。透雕也叫鏤空雕,是洮硯雕刻技藝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傳統技法,也是與其他硯種在雕刻方面最顯著的區別之一,雕刻的圖案真實感和立體感極強。"那么,在洮硯的創作過程中,那個部分是最難的呢?馬勝強的回答出乎了記者的意料。他說:"要說最難的環節,我認為是構思,其實只要構思好了,雕刻是一氣呵成的。一塊石料不是隨意創作的,而是要根據石料的形狀、紋理、顏色進行綜合的思考和雕琢,這一點與根雕藝術有相似之處。就像我在創作《說法圖》時,剛拿到的石料上有四個自然形成的不規則圖案,我通過想象把它們藝術地加工成四個羅漢,在遠處的群山云霧飄渺之處雕出釋迦摩尼,這樣既有虛實、遠近的空間關系,又符合這塊石料本身的意境,只有通過縝密的構思和完美的技藝,才能達到形、神、意相結合的完美作品。"
除了《說法圖》,馬勝強還給記者介紹了他的其他作品。其中《行吟圖》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種大樸不雕、自然為規的藝術風格。這方洮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創新,雕刻作品因材施藝,大氣而灑脫飄逸。馬勝強說:"《行吟圖》利用洮河硯喇嘛崖極品中的精品雕刻而成 ,這塊石料的材質細膩溫潤、無暇無裂,我利用石料上特有云氣紋為創作原素,采用浮雕技法 ,雕刻我國古代文人雅士行走在山野之間思家想國的情懷 ……"果然,圖中的詩人飄然遠行,周圍的環境荒涼寂靜,山石怪誕,山路曲幽,草木稀疏,更襯托出詩人那飄逸軒昂的氣質。
2008年,"洮硯制作技藝"和"洮硯制作傳承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作為洮硯制作藝術師,馬勝強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洮硯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作為甘肅的一張文化名片,如何深挖其文化內涵,使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發展是我們這些洮硯創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洮硯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其美名被歷代文人贊美,咫尺之間,展現了雕刻師的審美高度和對民間文化的凝練升華。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洮硯的制作還需要繼續發展,尤其需要在文化理論方面、創作技藝方面開拓視野,更新觀念。為此,我要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洮硯作品,讓人們通過洮硯了解甘肅,熱愛甘肅!"馬勝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