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和,1955年出 生寧波象山。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竹工藝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根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竹工藝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竹根雕專業委員會主任、寧波市政協委員、寧波市文化名家。象山竹根雕的開拓者和領頭羊、省級非遺——象山竹根雕代表性傳承人。
《探道根雕》之創作與審美
審美是指欣賞、鑒別、品味或領會事物及藝術品傳遞出的美。何謂美?美是人們面對客觀事物引起的一種心靈感受,與丑相對,主要分為生活和藝術兩個方面。生活美又分自然美和社會美。藝術美包括優雅、壯麗、崇高、喜劇、悲劇等范疇。
從客觀上來說,美是自然與現實生活中的色彩、聲音的對比、和諧,形式和內容上的協調、統一,能給人賞心悅目之感。從主觀上講,美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意識的啟迪與共鳴。審美的范圍很廣,如詩文、書法、美術、音樂、舞蹈、建筑、雕塑等等,無時不有、無所不在。審美有層次高低之分,淺層的審美只停留在物質層面和感官認識,如色、香、味、形之類;高層次的審美則上升到精神層面,是對心靈的追問、評判及體驗。如高雅的生活情趣、富有人生哲理的感悟等等。它以“真”與“善”為基礎,有正面的教化作用。欣賞美的作品,能給人以心靈的共鳴、情感的愉悅、生活的啟示、哲理的啟迪,也能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樹根雕 秀
美有時代性和民族性,甚至還有宗教性。過去是美的現在未必美,如唐代女子以豐腴為美,豐乳肥臀、螓首蝤頸,故楊貴妃為第一大美人;宋朝的審美卻以女子纖瘦為美,在書法上宋徽宗還開創了瘦金體,可謂將“瘦”演繹到了極致。
又如民國時期十分流行的女人“裹小腳”“留長辮”,如今很少有人認為是美的,大街上也看不到這樣打扮的女子。更有甚者,非洲有些民族把女人的嘴唇割開嵌入盤子,盤嵌入越大認為越美。類似的如泰、緬邊界的少數民族在脖子上套上金屬環,并以環套得多、脖子拉得長作為評判美的標準,但在其他民族看來,就顯得既丑陋又可怕。而且,即便是以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看,外國人覺得美的,國人不一定認為美,如由于“相貌原因”而近乎家喻戶曉的國際名模呂燕,一度被西方人視為“東方美”的典范。
相較于停留在思想層面上的審美,創作是將想法付諸于實踐,即把作者心中審美意象通過藝術想象和審美聯想與構思、布局等各種因素綜合起來,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審美意象。然后運用藝術家手上的技藝將其表現出來,使意象變成可見、可觸甚至可用的藝術形象,供觀眾欣賞、把玩。
創作和審美兩者互相依賴、彼此促進、完善。所以,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但需要高深的審美素養,同樣需要高超的創作技藝,也只有兩者的完美結合,才能創作出精品杰作。當然,生活中也存在不懂審美只會制作或是懂得審美卻不會制作的情況。前者只是一個普通工匠,后者則是純粹的美學理論家,兩者都不是真正的藝術家。如果能把兩者結合起來,用審美理論的武器來武裝藝人的大腦從而指揮手藝,自然是最好??墒乾F實中有些人就不這么認為,甚至瞧不起理論家,以為理論家徒有虛名,只會“紙上談兵”。然而,民間有句俗話,“只有狀元學生, 沒有狀元先生”。試想,沒有老師的教化,哪來中狀元的學生。理論是對實踐的總結、提煉,可以指導實踐。審美理論家就是懂得美的人,若是連美都不知道怎么去創作美?其重要性就像一個旅行者知道目的地和路線圖一樣,連路線和方向都不明確,如何才能到達目的地,豈非無的放矢?
▲樹根雕 沉魚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上海曾有一位叫沈京似的大食客,只吃不做,結果把祖上留下的家業差不多吃個精光,只得外出找工作謀生。別人問他會做什么?他答:“只會吃?!甭牭降娜藷o不捧腹大笑并譏諷他:“吃,還有誰不會的嗎?”結果自然沒人愿意招他。后來有人把這個吃貨的處境和本事反映給了陳毅市長。陳毅聽聞很驚訝,“嘴刁刀、會吃,好歹算是個人才,吃喝一輩子能把家財散盡也不容易!讓他到國際飯店工作吧?!庇谑撬驮趪H飯店專門負責品嘗菜肴。雖然他只會吃不會做,但工資待遇比掌勺的廚師還高,甚至比專家、教授都高。在他的把關下,國際飯店的生意更是久盛不衰。
由于有著極高的烹飪鑒賞水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主持編輯了《菜譜集錦》一書,并多次再版,后被上海乃至全國各大賓館、飯店廣泛采用,他也就成了當時烹飪界的無冕之王。
通過這則事例可以說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事業的成功與人生的輝煌不一定非得靠手,主要是靠腦子,甚至還可以靠眼睛和嘴巴,只要掌握了特殊的本領并找到一個合適的舞臺將才華充分展示出來就能成功。沈京似雖然不是烹飪師,但他是美食家,懂得如何配料以及選用適合的烹飪方法與火候來提高味覺的美感,所以可以做烹飪師的老師,其工資和地位自然比“學生”要高。他的故事對筆者這類藝人來說不無啟發,其中也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其實,藝術創作和審美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藝術創作是對美的實踐與體驗的過程。它把客觀的材料或素材,通過主觀的意念和手段使之轉變成美的欣賞品或實用品,是創造美的行為能力。如將一團爛泥捏成一條忠于職守的狗;把一塊貌似頑石的璞玉雕刻成一尊有容乃大的彌勒佛;用一個枯朽的樹樁加工成風骨長存、憂國憂民的詩人杜甫;把一段廢棄的竹根創作成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蘇武等等,使之變成“有意味的形式”,以愉悅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思想、教化民眾。
▲竹根雕 茅屋·秋風
審美是對藝術的理解、感悟和鑒賞,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活動,也是對美的認知、辨別、品評和判斷能力。前者重在方法、手段、技巧,后者重在眼光、見識和修養,唯有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創造出真正完美的藝術品??梢?,審美能力對于藝術創作關系重大,特別是對根雕藝術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對美的感知人人皆有,但為何有人能在丑陋、古怪的枯根爛木中發現“美”別人卻視而不見?如一些根雕藝人覺得樹根因風雨侵蝕所形成的自然紋理美妙無比,直接利用它來當作老人的須發;但同樣存在其他的藝人無法發現其中蘊藏的美,甚至不惜工時把它削平、重新雕刻的情況;就拿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家具來說,有人認為明式家具簡陋、毫不起眼;有人則認為簡約、大方,是東方智慧的杰出代表,這其中就存在著審美素養和能力上的差距。同樣的一塊天然根材,有人能看出是“寶貝”,愛不釋手;有人則認為是廢物,懶得瞧一眼,可見審美修養在生活與藝術特別是根雕創作中的重要性。它不僅先于藝術,而且“大于藝術”、高于藝術,是藝術創作的“導向”和“衡器。
如果把烹飪與品嘗比作藝術創作與審美,那么廚師就是藝術家,配料方法和烹飪技術就是藝術創作的構思能力和制作水平;品嘗和鑒別味道的好壞、分析用料的成分、比例是審美,菜肴的色、香、味、意、形就是藝術作品的審美效果;美食家就相當于鑒賞家與美學評論家。
普通的廚師雖然知道如何做菜但未必能做出好菜;一般消費者只能嘗出菜的味道好不好,卻不清楚菜的做法;真正的美食家雖然不一定會做菜,但他知道要怎樣搭配、處理才能盡顯食材的美味。就像前面所說的美食家沈京似,盡管不會掌勺,但他有見識、善品嘗,知道什么樣的“組合”才好吃,怎樣烹飪才會做出美味佳肴,所以,即使他只會品嘗、不會做,待遇卻反而比會做菜的高,這就是“勞心者”與“勞力者”的區別之處??墒强傆邪ㄋ囆g界和工藝美術界在內的許多藝人對此不太理解,對他們的本領與長處視而不見,更對他們的好心評論與指導不領情,甚至還有怨言,認為是外行指揮內行。事實上,這種想法過于淺薄,已經進入了認識上的誤區。
▲竹根雕 華裝初試
話說在某一屆奧運會上,美國游泳隊獲得了團體冠軍。隊員們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地將教練高高舉起然后拋進泳池,結果驚訝地發現教練根本不會游泳!這出“匪夷所思”的鬧劇包含了這樣一個事實,光有理論不懂實踐,照樣可以培養出世界冠軍。雖然教練不一定有技術,也無法成為冠軍,但他們才是真正的“內行人”。他們了解行內的全面情況,明白自身的優點與劣勢,知道如何去揚長避短,懂得怎樣發揮技術和培養人才。由于運動員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基本技能的訓練和掌握技術的要領上,沒有時間去研究其中的原理,就像跳水運動員只是憑借自己腦海中的記憶去完成動作,至于動作在空中的姿態美不美完全是靠教練的指揮與調整。教練既是旁觀者,又是指導者。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的理論知識和見識正好彌補了運動員的缺陷與不足,這就是為什么各項運動都需要有教練的原因。
藝術創作也一樣,技術雖然不可或缺,但審美能力和創作思想更為重要。因為審美能力是綜合的藝術修養,創作思想是藝術的靈魂,而技術只是表達形象美的手上功夫。形式只有在具備內涵后,美才有意義和高度。懂得什么是美以后才能明白怎樣去創造、展現美,就像做菜,連味道都辨別不出怎能做出好菜,更談不上令客人滿意。
由此可見,作為一位藝術家,光有技能還遠遠不夠,還須懂得審美。同樣,作為一個美學理論家,如能掌握創作技能,既有感性的實踐經驗又有理性的審美修養,那就更有說服力了。如已故的全國美學會會長王朝聞先生、浙江美學會會長、雕塑系教授楊成寅先生以及仍然在為廣大根雕愛好者“答疑解惑”的高而頤、高照、都一兵等學者、教授。他們既是雕塑家、畫家,又是美學理論家,善于從實踐中總結理論,又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教育學生、啟發藝人,曉之以理、言之有物、技道并傳,所以都是我們手藝人難得的美學老師,對提升根雕從業者專業水平與審美眼光大有裨益。
他們見多識廣,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有淵博的審美知識,并且把藝術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再通過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出來,使他人能若有所悟乃至豁然開朗。其指導作用遠遠超過一般藝術家和他們那些擺放在展柜上的精美藝術品,因為他們展示的是既定的表象,無法將深層次、普遍適用性的美揭示出來,對千變萬化的藝術創作的貢獻畢竟有限。譬如看作品只是學會一招一式,而明白個中道理則能見招拆招,任何情況下都有應對、解決的方法,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樹根雕 背影
還有這樣一種狀況,有些缺乏審美理論的民間藝術家,他們為何也能做出好作品?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確實存在。其實,他們懂得審美,只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他們中絕大多數是學民間手藝出身,十六七歲就棄學從藝,沒有進過高等學府,更沒有機會學習美學理論和審美知識。但他們肯研究、善于參考、領悟,吸收他人長處,且主要時間與精力都在自己的專業上,所謂“聚精會神”,自然能有所得,因此,也可創作出精美的作品。
不過,要想達到形式美和意境、神韻美的有機和諧、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統一的經典之作那就不太容易了;另外,如果一位藝術家缺少審美素養和美術理論,向學生傳授技藝和創作意圖就很困難。即便能傳授,也最多只是局限于個人的一些實踐經驗,學生容易形成“模式化”導致缺乏個性,并往往對與之不同的表現手法形成根深蒂固的“偏見假如一位藝人既有高超、全面的手上技藝,又有獨特、淵博的審美知識與美學理論,就有可能成為一代大家和巨匠,如唐代的書法家孫過庭、清代的畫家石濤、法國的雕塑家羅丹等等。他們不但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并且從創作實踐中總結、提煉出理論依據,反過來再去指導自己的創作實踐,形成良性循環,影響著同道及后人。如孫過庭的《書譜》《石濤畫語錄》《羅丹藝術論》 等等,這些著述都是藝術家用心血和智慧凝成的經典,對門類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美”是一切藝術作品的起碼要求,也是最高準則,沒有美就談不上藝術。而審美能力就是發現與提煉美、鑒賞并評判美的本領。只有當高超的技能和豐富的審美經驗、淵博的美學知識有機結合、高度統一,才能創作出精品力作,否則只能是故步自封、自欺欺人。